时间:2022-08-30 02:33:10 | 浏览:2212
来源:中国新闻网
据台湾《联合报》7月4日报道,外来物种“鱼虎”肆虐台湾日月潭,每年7月前后,幼鱼会集结成群猎食,一团团“鱼球”浮在潭面上,画面惊人,但今年却反常未见,令渔民不解,有人认为是“除虎成功”;对此,南投县府初判,应是气候影响幼鱼较晚孵化,将持续观察防治。
资料图:鱼虎。图片来源:台湾《联合报》
南投农业处指出,“鱼虎”学名小盾鳢,并非日月潭原生鱼类,疑遭人放生才入侵潭区,最大可达1.3米长、24斤重,不仅成鱼会攻击其他鱼类,孵化后体色通红的幼鱼也会在成体护幼下,集结成“鱼球”成群出动猎食,宛如“潭中恶霸”。
近年南投与台湾清华大学团队、渔民合作观察潭区状况,发现通常在5月稍能发现鱼球踪迹,6、7月大爆发,一团团的“红色鱼虎球”在潭区出没,尤其会躲在水草丛生、枯枝落叶较多等船只不易靠近处,画面惊人,也因此被渔民称为“红色警讯”。
为了防止鱼虎繁衍扩散加剧,锁定在鱼虎球出没高峰期加强防治,2020年首度在7至9月电捞防治捕到8000多尾幼鱼,2021年7至10月更捕捉3.4万尾,较2020年暴增4倍,数量也创新高;上个月着手今年度防治作业,未料却反常未见鱼虎球。
当地渔民表示,按前2年状况现在应该会有鱼虎球出没,但近期巡潭或与县府人员巡查都没看到“鱼球”,而且是完全没有,状况与先前大不同,让人不解;也有渔民开心认为,应是积极电捞幼鱼、钓捕成鱼甚至抱卵母鱼“打虎成功”。
对于“除鱼成功”,县府则没那么乐观,农业处林务保育科表示,外来物种入侵“很难根除”,只能尽量降低、控制族群数量,且至今仍有捕获抱卵母鱼,至于没发现鱼虎球,初步判断应是气候问题,上半年气温偏低可能导致幼鱼较晚孵化,但确切原因及鱼虎族群数是否有下降趋势,将与台湾清华大学团队观察探讨,并持续防治。(来源:中新网)
据浙江省气候中心副主任李正泉介绍,本次评估综合利用全省气象观测资料、空气质量指数、卫星遥感资料、。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承8月12日,浙江公布第二批浙江省避暑气候胜地(共14个)、第二批乡村氧吧(共14个)、第二批气候康养乡村(共22个)。
为挖掘广西气候资源,丰富广西旅游产品,2022年8月5日至14日,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主办、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广西云数字媒体集团承办的2022年广西十大天象与气候景观打卡地票选活动,德天跨国瀑布成功以彩虹、晚霞、
旱情严峻,台湾知名景点日月潭早前变身“日月滩”,掀起了一波“打卡”热。除了各种“龟裂土地”“坑洞”“垃圾满地”景象外,18日,有民众在这里发现了一块疑似清朝的墓碑,惊呼“挖到宝”。有岛内专家推测,墓碑上的先人,可能是清朝时期第一批来台湾开垦
说起台湾,就不能不提起日月潭。同阿里山一样,这两个地方在大陆同胞心目中,已然成为了台湾岛的标志,更是我心中一个长久的传说。到过台湾的朋友告诉我,不要过于迷信这个传说,日月潭其实只是一个水电站。话虽这样说,但是到了台湾岛,我却无法拒绝日月潭的
来源:海峡之声今年,台湾地区面临56年来最严重旱灾。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日月潭近照,照片中湖底土地干枯龟裂,寸草不生,毫无生机,画面极其震撼。岛内舆论对民进党当局抗旱无能发起强烈声讨。日月潭虽远在海峡对岸,但对于大陆同胞而言则是非常熟悉的
台湾持续干旱,日月潭水位下降13米,沉入水底的建筑、遗迹重见天日。台湾《联合报》报道称,23日又有民众在伊达邵灯塔附近潭底发现一块墓碑,为清朝道光23年设立,距今已有178年时间,发现者相当惊讶。日月潭水位下降,水中的石碑重见天日(图片来源